首页

丝脚国产

时间:2025-05-27 13:19:51 作者:“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大湾区将实现“吃鱼自由” 浏览量:66136

  5月27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8万立方“水下宫殿”:重新定义海洋养殖空间

  “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与一般的渔船不同的是,“湾区伶仃”号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是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的重要来源。

  智慧中枢:打造智能化“渔旅”融合海上渔场

  “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有了一双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能够让她自由遨游于湾区海洋。

  “湾区伶仃”号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为养殖人员作提醒。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总经理 黄红宇:在“游弋”的模式下,“湾区伶仃”号能够依据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情况,通过驱动螺旋桨运转,灵活调整航速、航向,精准找到适合养殖鱼群生长的水域。

  “湾区伶仃”号还在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湾区伶仃”号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养殖鱼群安全质优。

  在静态养殖期间,“湾区伶仃”号还具备海上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服务。

  (总台记者 魏星 郑澍)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吴家莹:福建新惠台措施更利台胞共享大陆发展机遇

江西永修3月22日电(卢梦梦)春光明媚,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树下村,永修和家荷园专业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徐绘高正在自家的池塘内忙着打捞小龙虾。“瞧,这是今年第一批上市的小龙虾,这一筐至少有10公斤。”看着新鲜肥硕的小龙虾,徐绘高高兴得合不拢嘴。

鼓声三响礼乐启门 浙江衢州沟溪村举行孔氏祭典

董佳馨是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助理馆员,25岁,2023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陶瓷考古方向研究生毕业。两个月后,她就作为深海考古队的一员进入南海。在距离海南岛150公里的海面之下,沉睡着两艘明代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

鼓声三响礼乐启门 浙江衢州沟溪村举行孔氏祭典

北京11月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雨晴) “中国标准时间”从哪里来?在违法鸣笛的区域,如何进行非现场取证?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都与计量科技息息相关。近日,记者走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计量院),感受计量科技带来的“准”与“智”。

该忘了

从挥舞坎土曼、人拉犁到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军垦战士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建成一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开创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先河。

王毅同尼泊尔外长阿祖会谈

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不少大学毕业的藏族有志青年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学识与才干。他们的亲身经历证明:要找到出路、改变命运,教育是关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